贺彪少将不仅曾担任解放军后勤部副部长,他的真正专长却与后勤管理无关,而是在医疗和救治伤员方面。他曾是贺龙麾下红二方面军中最知名的医生,虽然他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医学训练。回想起那段岁月,贺彪当年只是红军医院的一个普通护理员信钰证券,实际上他并不懂得医学知识。然而,由于红军医院普遍面临缺医少药的困境,贺彪逐渐学会了如何为伤员进行急救和手术。在一次次的生死时刻,贺彪毫不犹豫地拿起了手术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人。他自己曾说过:“没办法呀,看见伤员就要死去,心里不忍,我就咬咬牙,学着医生的样子,拿起刀为他们做手术。”
幸运的是,贺彪第一次动手术就成功救治了伤员,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医生生涯”。由于他勤奋好学,几年间,他为许多红军伤员进行了手术,成功救活了不少人,也因此在红军中声名远扬。到1935年红二方面军长征时,贺彪已经被任命为红二军团卫生部部长。在长征途中,许多人都说:“谁受了伤,只要跟着贺彪,就能捡回一条命。”这一句话充分体现了贺彪在战场上被广泛信任和依赖的地位。
展开剩余73%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孜,准备进入草地时,部队的粮食几乎耗尽,极度匮乏的食物变得异常珍贵。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红二方面军的作战科科长谷志标弄到了10斤麦子,他心里非常高兴,立刻开始清理麦子,并准备将其炒熟后磨成粉带上,以应对即将面临的雪山和草地行程。可是就在他进入水磨房准备磨麦子时,敌人从河对岸开枪射击,谷志标不幸中弹倒地,血流如注。他尽力呼救,但四周空无一人。幸运的是,一名通讯员经过时发现了他,紧急回报给上级。此时,敌人已经封锁了磨房周围的区域,谷志标被困其中,营救行动变得十分紧急。
为了营救谷志标,红二军团司令部迅速指派了第49团的团长带领部队冲锋,首先击退了敌人,并打垮了其两挺重机枪。在激烈的交战中,贺彪带领着20名全副武装的战士以及担架小组,在49团的火力掩护下,勇敢地冲入水磨房,将谷志标成功救出。大家迅速将他抬上担架,朝着安全区撤离。敌人误以为红军大部队来了,不敢再还击。最终,谷志标成功被带回安全地带。
贺彪立刻对谷志标进行了紧急处理。他用剪刀小心地剪开伤员的衣袖,随后用大针管抽取被热水冲开并冷却后的血块,清理伤口。由于伤势严重,谷志标疼痛不已,但贺彪没有任何麻药可以使用。尽管如此,他依旧一边安慰谷志标,一边指示周围的战士们寻找任何能用的药物。经过一番搜寻,大家仅能找到一些红汞,贺彪并不气馁,认为红汞也能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便使用了它。幸运的是,终于找到了一小点磺胺药物,贺彪马上将其用于治疗伤口。包扎好伤口后,贺彪告诉谷志标:“现在你要尽量休息,忍耐痛楚,好好睡一觉。”
手术完成后,贺彪还去附近的老乡家购买了一只老母鸡,煮了汤让谷志标喝,帮助他恢复体力。尽管接下来的行军任务仍然艰巨,谷志标坚持躺在担架上,硬是坚持了半个月,最终成功地脱离担架,恢复行走。事后,谷志标感慨地说:“我曾以为自己会死在磨坊里,没想到贺部长救了我的命!”
贺彪不仅在红二方面军中救治过谷志标,还为许多战友疗伤,像甘泗淇、贺炳炎、王尚荣、郭鹏、傅传作等人都曾在他的手术台上重获新生。大家都知道:“谁受了伤,只要跟着贺彪,就能捡回一条命。”因此,贺彪在红二方面军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因为救治无数伤员,积累了“福德”,甚至有传言称他是“伟大的亲家”,这或许是因为他帮助了太多人,积累了厚德。
在陈冠任著作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贺彪的事迹。此书是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一本畅销书,继《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之后,再次获得了超过70万册的销量,成为红色历史领域的经典之作。
发布于:天津市顺阳网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