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高天成爱一配,觉得他是一名温文尔雅的学者,很难将他和“兵器”“国防”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然而,他谈起自己钟爱的国防事业时,眼中立刻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仿佛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士,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正是因为深爱着国防科技事业,高天成默默坚守27年,带领一支科技尖兵队伍,从起步阶段的装备集成和应用系统研发队伍,到现在自主研制智能操作系统、智能芯片等基础产品,逐步掌控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根技术”,建成兵器信息化的“国家队”,为武器装备装上“智慧大脑”,成为“中国式武器装备智能化”的“开路先锋”!
如今,他是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7研究所七部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今年又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攻坚克难,打造“数字化”装备
2010年,高天成被任命为“高新工程”某数字化分队指控系统总设计师。该系统是首支数字化部队建设的重要装备,承担着指挥通联多种先进侦察装备、多个新型武器平台和实现“侦-打”一体快速反应的重要使命。
“时间紧,任务重。”该研究所副所长任煜海回忆道,“我总是看到高天成办公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和桌上堆积如山的资料,既心疼又欣慰。”
方案设计阶段,“零六日、白加黑”成为项目团队工作常态。高天成白天组织技术方案讨论和对接,晚上对项目的关键图纸和设计文件逐一修改确认,连着1个多月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8时又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工作现场。
在他的带领下爱一配,该项目以严谨细致的设计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质量,将以往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的工作缩短在一年内完成,有力保证了“高新工程”的建设。项目破解了窄带无线网络下侦打一体实时指挥控制等技术难题,反应时间比上一代系统缩短了50%,使数字化部队的火力快反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5年的“9·3”阅兵中,该型指挥车作为一个装备方队的“排头兵”,载着将军领队威武亮相。这一刻,是对他和整个团队的最大褒奖!创新驱动,引领“网云化”升级
2016年,面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的高天成带领团队开展了某网络信息体系试点项目论证实施,踏上了引领“网云化”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由于环境要求不同,按照“网云化”重塑机动作战系统的架构,需要解决一大批技术难题,同时必须实现全自主可控。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深知“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高天成带领团队牺牲所有节假日,加班熬夜成为常态。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他腰椎间盘突出、水肿,从最初拿个东西顶着腰勉强坐着,到后来只能趴着或者蹲着、跪着完成方案汇报。该研究所工会主席任兆欣看到如此情形,叮嘱高天成注意身体,但他总说“任务不等人,必须争分夺秒”。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该网络信息体系项目批复立项,并由高天成担任总师。
经过两年多昼夜奋战,团队突破了“资源云化组构”“云杀伤链构建”等技术难题,构建了国内首套“网云化”实装系统。
部队试验阶段,他突发心梗,装了支架后不到两个星期就返回现场主持试验工作。他不顾术后频繁心慌气短、服用抗凝药眼底多次出血等症状,坚持靠前指挥。
通过1年多的“边试边改”,一线部队生成了多项新质作战能力。项目成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了机动作战装备体系“网云化”发展,为国防网络信息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制胜未来,勇攀“智能化”高峰
2022年,面对近年来“无人多、智能少”的装备发展困境,高天成团队将攻关重点向智能操作系统和智能芯片等“根技术”聚焦,全力打造“中国式装备智能化”解决方案。
面对像一座座大山一样的技术难题,高天成带领团队经历了一场场“头脑风暴”、一次次试验验证、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在今年年初,某智能操作系统成功发布,为武器装备打造“智慧专脑”,在40多型装备上完成人工智能赋能验证,成为推进武器装备智能化的“开路先锋”!
27载岁月,高天成始终战斗在国防科技前沿和装备科研一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授权国防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多篇。他以夙兴夜寐的拼搏诠释担当,以病痛之身的坚守书写奉献,用智慧和汗水为国之重器铸就“智慧专脑”。
(山西工人报记者 郭倩)爱一配
顺阳网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