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6月初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应约与特朗普通电话,随后中美两国代表又在伦敦举行经贸磋商,27日商务部消息,双方已经进一步确认了框架细节。两国自“特朗普2.0”以来,特别是特朗普推出全球关税战以来,剑拔弩张的气氛有所缓和。然而,从中长期看,美国发起的对华竞争和博弈局面并未改变。当今世界,中美两个大国如何找到和平相处之道迎客松配资,是全球目光追逐的焦点。
本文根据作者于6月14日在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编辑部主办的第四届复旦国际关系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经作者审核,授权观察者网发布。作为在美国从事40年“中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本文部分细节传达的是美方政界和学界的感受和看法,与中方的表述有出入,供读者朋友们甄别参考。
作者在论坛上发言
[文/赵穗生]
众所周知,中美关系进入危机状态,有人把它叫做新冷战,但是我不太喜欢这个词,我想把它称为“长危机”(ProlongedCrisis)。
所谓的长危机,并不是由于任何突发事件造成的,也和美国的政治周期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不管是民主党在位还是共和党在位,都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新华盛顿共识: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以此来制定对华政策。
从历史冰点到止跌回稳
过去几年,两国关系的最低点是2018-2023这五年。在这个最低点中,所有的中美官方交流渠道全部中断。其实官方渠道在2017年特朗普第一任期上台时候就开始中断了,中方曾努力试过重新建立对话渠道,但是没有建立起来。
在这期间,2018年是疫情前最后一次美国内阁部长访问中国,包括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和财政部长姆努钦。回来之后他们就公开说,那次访问就是一场灾难,几乎没有见到中国领导人,也没有宴会。按照美国的说法,中国官员全是在“给他们上课”,中美关系跌至冰点“责任全在美方”。那时候的官方交流就变成了一种隔空对话。
官方交流中断以后,民间交流在这期间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迎客松配资,随后全球新冠爆发,双方交流更加困难。我在美国接触比较多的美国政府资助的中美富布赖特项目(Fulbright)项目和美国大学毕业生来中国边远地区的和平队(PeaceCorps)项目全部中断。在这之前,通过Fulbright和PeaceCorps项目来过中国的美国学生学者都成了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的中坚力量,但这些交流全部中断了。
最低点是在2023年,只有350个美国学生在中国学习。其实到现在美国在华学生数量都还没有完全恢复,不到1000人。中国到美国的留学生数量也大量减少,最高时有37-38万人,现在大概只有25-27万人。尤其是中国的一些学理工科的学生,到美国很难拿到签证,很难进入美国学习。
2023/2024学年,中国赴美留学生下降至27万多。2024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Doors)
航班也大量减少。由于官方和民间的交流大量减少,所有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被歪曲了。美国对中国的报道,我在美国这么多年,从来没看到这么负面的。所有的媒体只要报道中国,一定是负面的东西。中美双方各自都建立了一种偏见或者仇视,双方都觉得对方是自己头号威胁,必须要做好准备。
中美关系最低点的时候,我引用美国学者瑞·达利欧的说法,两个国家“处在战争的边缘,几乎无法对话了”。斯蒂芬·罗奇说,两个国家正在“sleepwalking”,梦游一般地走向对抗。
这其实是两国领导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特朗普第一任下台以后,他的继任者拜登就很想恢复和中国的官方交流渠道。他自己提出中美要在激烈竞争中建立“护栏”和“界限”。但不管是建立护栏还是界限,恢复沟通渠道其实是第一位的。当拜登努力向中国发出这些信号以后,中国其实也愿意恢复和美国的交流渠道。
因此2023年1月底、2月初,美国已经决定派当时的国务卿布林肯到中国来,结果“气球事件”爆发,访问被推迟了。
6月份布林肯访华之前的那段时间,美国财政部和其他部门也很着急访华。美国国务院认为国务卿应该首先并且主导与中国的对话。布林肯访华之后的三个月之内,美国有四个内阁级别官员到访中国。最终2023年年底,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旧金山会晤终于成行。中国在那次会晤的态度是,中美关系要止跌回稳。最终,中美关系稳定下来了。
但是长危机并没有结束,也就是说,这种“稳定”不是周期性回暖,而是在一个低点上稳定下来了。
为什么这个长危机无法结束?很多人抱怨说,这说明双方沟通还有问题,是双方的误解误判,对彼此的底线还没有说清楚,没有说透。我去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说,这不是沟通问题,其实双方现在说归说做归做,原因不在于不了解对方;相反,这50多年的交往中,双方对各自的底线已经了解得非常清楚了,问题不在沟通,而在于彼此不信任。
为什么不信任?现在中美之间的竞争是在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的大国博弈、大国竞争状态之下发生的。而大国博弈又被意识形态给复杂化了,再加上双方难以化解的台湾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上谁也不相信谁。
2008:中美力量均势被打破
中美之间大国博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转折点我觉得是2008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而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很快恢复过来,并取得10%左右的增长。所以在这个期间中国对美国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来往于中美之间,能非常明显地看到这个转折的迹象,中国觉得美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彻底衰落了。那时候开始很多国内学者认为,美国开始有求于中国了。北京当时的气氛转变,我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中国认为美国从此就一蹶不振了。
从那之后,尤其是奥巴马上台以后,他说解决中美危机的重要策略就是要重塑大国关系。美国要重塑大国关系,不仅仅是对中国,还有对俄罗斯。所以他是第一位在任期第一年就到中国来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他访问中国之后,美国人觉得中国并没有“把他当回事”。
很多美国人就产生了疑问,就问我,“怎么中国人对奥巴马这么不尊重,是不是因为他是黑人?”我回答说,这不是因为他是黑人,而是因为中美之间力量的平衡发生变化了,至少中国人认为美国衰落了、中国正在崛起,而美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你看国内的学者的文章,包括2014年清华大学一位教授的文章预测说,中国已经全面超越美国了,不光是在经济层面,在科技、军事等所有方面都已经全面超越了。
在中美长危机之前,很大程度上中国是“仰视”美国,而现在要平视美国。但是,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现在不光是“平视”美国,而是已经“俯视”美国了。我记得很多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开始对中国非常失望。他们不明白,“我跟中国打交道这么多年,中国为什变得这么厉害?”
在此期间,由于中国的变化,美国对中国的所谓大国关系开始出现变化,美国的话语体系开始变化,有人说,美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moment)开始出现了。
但不管是不是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国人的确产生了危机意识。我在美国这么多年(对不对另当别论),能够感受到,美国老是觉得别人要超越他,而且很怕别人超越他,很想守住自己的霸权地位。美国有所谓的“大国综合症”(bigpowersyndrome),就是“我是老大迎客松配资,谁也不能挑战我”的心态。此外,美国人老觉得自己的民主制度很有优越性,老是觉得别人要颠覆他们的民主制度,要破坏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就有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心态一直以来都存在,所以看到中国的变化之后,美国人就下定决心了,不能让中国超越美国。
顺阳网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